欢乐时光资讯网

高晓松:有人奉之文化偶像,有人视之公知洋奴,何人拜倒?何人怒骂?

Sunshing 385 0

摘要:“若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”。在一个自由的国度,每个人都有其话语权,我们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,正是这些声音的存在才让我们在繁花锦簇的世界中发现黑暗,在歌舞升平中找寻危机,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激励我们不断向上,成为更好的人,一个人身上存在争议是再正常不过的了,人都是有多个方面的,他可以批评一切,义薄云天,也可以闲酌小酒,坐看风云,这样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是被过度美化的人设和书本上单薄的文

高晓松:有人奉之文化偶像,有人视之公知洋奴,何人拜倒?何人怒骂?

“若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”。在一个自由的国度,每个人都有其话语权,我们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,正是这些声音的存在才让我们在繁花锦簇的世界中发现黑暗,在歌舞升平中找寻危机,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激励我们不断向上,成为更好的人,

一个人身上存在争议是再正常不过的了,人都是有多个方面的,他可以批评一切,义薄云天,也可以闲酌小酒,坐看风云,这样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是被过度美化的人设和书本上单薄的文字。

至真至纯,文人脾性

读书人合该有读书人的傲骨。1969年,高晓松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,高晓松不仅从小就遍读经典,知识渊博,更是考上了清华的电子工程系。高晓松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,令人羡慕。然而他从来都不是安分的主,只想跟随着自己的心行动。

1991年,大三的高晓松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一名科学家,再加上当时学子出现退学热的狂潮,高晓松便也从清华大学退学,转身投向了自己更加心仪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。这一次命运并没有眷顾他,在研究生考试中,他黯然落榜。

一时的失利没有打击到好强的高晓松,他凭借自身努力进入亚视做编导,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。

高晓松也得以踏入音乐行业,歌曲一经推出就立刻引起巨大反响,大街小巷人人传唱,尤其在在学生当中,每个男生都幻想着歌中白衣飘飘,清纯可人的女神,也怀念着曾经在最青涩懵懂的年纪,偷偷地心动与漫不经心的回头。

初恋的酸涩美好在高晓松的歌曲中展现的淋漓尽致。他就像一个纯情的诗人,歌颂最美好的感情,在每个人的心上轻轻拂过,却轻而易举的搅动满池春水。

近年来,高晓松出现在节目中都是以文化大儒的形式存在,出口成章,嬉笑怒骂,好像一个游戏人间的浪子,至真至纯,什么都说,什么的都敢说,自黑起来也是有一套。

在《奇葩说》金句频出,还戏称自己是“矮大紧”,对于虚无缥缈的虚名,高晓松从不在意,也不会自诩清高的与旁人保持距离,好似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,反而持有一种宽松戏谑的态度,这不是“娱乐至死”,更像是消费自己,在博大家哈哈一笑的同时带给观众深刻的道理。

形象崩塌,骂声无数

人们之所以尊重读书人,不是因为这三个字,而是蕴藏在这三个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。对于高晓松的争议一直都存在,甚至还有愈来愈烈之势,有心人抓住只言片语的几句话,几个字,就在网上对于高晓松群起而攻之,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容易被煽动性的文字欺骗,义愤填膺的想要要个说法。

或许是在现实世界中压抑的久了,在网上的戾气就会越来越大,真相是如何并不在乎,人们想要的就是一吐而快罢了。硝烟过去之后,甚至都想不起来自己在网上曾经如此凶狠的骂过一个人。

从高晓松的表现来看,他从来不是一个完人,他酒驾入狱,成了第一个酒驾入狱的名人;他放浪形骸,在公开的场合也不在乎;他迎娶娇妻夕又米,被质疑操纵人格。因此招致骂声一片,被骂为公知洋奴,但谁又是完人呢?

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高晓松即使做得再完美,也总会有人不满意,那何苦委屈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呢,来这人间一趟,自要享受人间,活出自己。

拜倒?怒骂?谁在主导

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是,高晓松受伤痕文学的影响很大,那时候的人们勇于揭露伤疤,批判社会,把现实撕烂了,掰开了,把里面血淋淋的真相展开,毫无防备的揭露在大众的眼前。

人们对于以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急需得到抒发,因此人们写的越是黑暗、狰狞,就越能触动大多数人的内心,因此社会中的扭曲和黑暗被无数倍的放大。

这种情绪释放过后,伤痕文学就不再占据主流地位。随着改革开放,人们接受新的思想,不再沉迷过去的种种,反而一心向前奋斗。

高晓松出现在大众视野中,是以读书人的形象出现的,他目光长远,博古通今,说出的话有诗意又极富哲理,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,在娱乐充斥的年代,高晓松身上淡然随意,信手拈来的文化气质,是喜爱者称为文化偶像的原因。

由于种种原因,他也被不喜欢的人骂为“公知洋奴”,认为他崇洋媚外,一律以外国的东西为好,贬低驳斥中国人。可什么是“公知”呢?

之前,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缺乏,人们对于知识获取依赖于有学识的有修养的人帮助他们指点迷津,这是当时的“公知”。

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,大量信息不经筛选就直接送到人们眼前,人们对于世界有自己的认知,他们所经历的世界是美好有希望的,不受权威的约束也不再紧盯着社会的黑暗不放,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法则不再需要别人帮助他们建立世界观,因此高晓松等也无法做这群年轻人的“公知”。

而率性随意的高晓松也不愿意承担什么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,这个担子太重,他对于自己的社会认知有着清醒的认识,“献言不献身,尽力不尽义”,这话虽然无情,但也是极为清醒的表现。他只愿在这世间,潇洒度日,不受这些舆论、规则的桎梏。

“人行天地间,忽如远行客。”高晓松只愿做这世间的一个看客,对于世界直抒胸臆,对于他人的看法也不甚在意。他没有献身精神、英雄主义,牺牲自己来换取大众的片刻认同,他只想闲来聊聊诗书,与朋友插科打诨,摇着扇子在院中晒着太阳,诗意至上,无拘无束。

本文发布于:2024-05-19 14:44:42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 欢乐时光资讯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本文标题:高晓松:有人奉之文化偶像,有人视之公知洋奴,何人拜倒?何人怒骂?
本文地址:http://zt1717.com/bagua_92.html

 

标签:

评论(0)